消防文化
杭州古代消防治安史到萧山祇园寺警钟长鸣
来源:俞国斌 发布时间:2023-05-05 浏览次数:2187
关键词 杭州 古代消防治安史 祇园禅寺大钟原义 祇园禅寺钟规
提要: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火灾时有发生。据文献考,杭州最早火灾记录是唐广德元年(763年)。此后在近1200年中,杭州发生重大火灾近300起。各时期政府民间都相应制定了消防举措,萧山千年古刹祇园寺钟楼,因地处城市中心,道光19年(1839年),在邑人汤金钊的建议下,将敲钟设为预防火警的手段,可谓因地制宜的创举。光绪十年,住持普勤刊文《祇园禅寺大钟原义 》 、《祇园禅寺钟规》,並镌刻成碑。从消防内容、书写镌刻等方面,皆具史料价值。如今,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任重道远,火灾隐患始终存在。正在修缮的祇园寺,拟将石碑、拓片、文字解读等形式重新展示,以便让世人更好了解古人的消防意识。
一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数是茅屋或木结构房屋,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集中,繁华市区房屋毗邻,几无空地,加上防火意识淡薄,末采取有力防火措施,火灾频次也日益增多。吴越国前五十年间防火措施落实到位,重视火政,火灾较少,后期三十年间火灾日益增多。 [1]
大火之下,政府也认识到火灾的严重危害,逐渐有了消防意识,到了南宋时,临安知府得出“辇下繁盛,火政当严”的结论,从而把防火、救火工作列入临安府重要议事日程,并采取措施:
第一,增设军巡铺,加强夜间巡警烟火。
第二,城内各坊巷设立固定的防隅官屋或望楼,实行“分隅任责”的制度,加强防火灭火工作。[2]
第三,建立城外诸隅,以加强城郊四周的防御工作。
第四,淳佑年间,又成立了三支专业救火队,设在知府教场前,时称“潜火队”,如遇火灾,听号令救扑。
第五,实行奖惩。凡尽力扑灭火灾者,给予奖赏。
第六,成立临安府节制司,统一指挥与领导救火工作。
采取上述防御措施后,收到了成效,火患有所减少。
元代早期杭州火灾次数减少,灾情减弱,后期又日益严重。到了明代,火患严重,居民的灾难,治安的困难,使得地方官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强防火工作,约有六方面:
一、推行火甲制度,加强分区防火工作。
二、组织市民夜间巡警,既防火又防盗。
三、四处张贴“早起晚眠,小心火烛”的标语,加强防火宣传。
四、在居民密集的地段,建立防火墙(或称风火墙),努力阻止火灾蔓延。
五、加强佛堂及藏书楼等防火管理。凡遇有风之日,即轮换巡视叫喊:“谨慎火烛,牢插线香。”
六、严惩“火头”(起火之家)。
经过多方努力,杭州火灾日趋减弱,在明末清初,政局虽然不稳,但杭城几乎未有大火灾发生。
到了清朝,萧山学者毛奇龄《杭州治火议》一文分析杭州城多火的原因有三:
第一,“用竹木”构屋,是杭州火灾之源。
第二,从事炊煮和夜作行业,也是引火之源。
第三,有些习俗是致火者原因。
朝廷为此制定了防火法规,组成专职救火队,制定完善奖惩办法,改革住房结构,提高防火性能。
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杭城火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嘉庆、道光年间,杭州发生七次大的火灾,损失惨重,其中道光就有三起:
1.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竹竿巷口民居起火,延烧两天,一千余家被焚。
2.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二十三日:夜间,六和塔起火。
3.道光三十年(1850年):镇海楼失火,延烧民居三千余家。[3]
在光绪年间开始出现近代的消防组织,即消防警察,设“消防队总理”,成立消防队,由警察局管辖,添置了新式救火器具,如“水镜”(即水龙)。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初十日,仁钱(今杭州)巡警局建消防晾望台和警钟楼,一设在柴木巷方福异内,一设在贡院前。均悬挂铸铜警钟预警不分昼夜。九月,添置城隍山警钟楼。[4]
杭州在光绪、宣统之间的三十多年间,在地方志书中没有火灾的记录。
萧山民国三十六年档案中有一份《地方消防组织报告表》,记载了12支“义龙”和4个救火会,如“米市义龙”、“祇园寺龙”、“福音堂救火会”等,名义上由县警察局督促,其实是民间组织,但设备落后,灭火作用有限。[5]
解放后,萧山最大的一场火灾发生在1955年的9月1日,在城厢镇的水亭址,火烛店着火,大火沿街烧了三个多钟头,直到杭州及时赶来的救火“洋龙”将其扑灭。现场烧毁房屋21间,烧死8人,烧伤38人,损失无法估算。火灾后,政府把防火措施贯彻到各居民村治保委员会。每到黄昏天黑,里弄小巷巡逻人员高声喊话:“提高警惕,小心火烛,关好门窗,防止盗窃。”取得很好的防火效果。同时添置先进的消防设备,为民创造更安全安定的生活环境。[6]可见,历代火宅的发生与当时当政者的消防重视程度和防火意识有莫大的关系。如今,在萧山祇园寺内碑廊中仍镌刻着《祇园禅寺大钟原义 》 、《祇园禅寺钟规》,此为光绪十年所刻,其以钟声为火宅警鸣:“凡逢火警,貴在速救,若得是鐘,遇警即鳴,使遐邇易於週知,速集救護,其功殊為不淺。”从中可窥当时萧山人积极的防火意识。
二
祇园寺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今城厢街道体育路西。东晋咸和六年(331),许询舍宅建寺,初称崇化寺。唐会昌(841—846)中废,北宋建隆元年(960)重建。治平三年(1066)改名祇园寺,“祇园”为佛名,明代极盛,有“江南第一山”之称,是萧山最具规模,也是佛教禅宗中较为规范的一座寺观,是古代萧山乃至整个浙东地区颇有影响的佛教胜地。后多次毁建,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现保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斋堂、厢房等,规模为全县寺宇之冠。正殿前有方塔两座,系南朝梁岳阳王萧詧建;天王殿前有圆塔两座,系吴越监军节度使渤海公建。20世纪50年代初,西东圆塔相继倒坍和拆除,寺院被改作他用。1967年,寺内佛像捣毁,两座方塔与鼓楼均毁,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与钟楼,寺内空空如也。
1983年5月,萧山县政府将祗园寺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多次拨款修缮。现寺宇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三进二院,主体系清代遗存,具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风格。天王殿、大雄宝殿歇山重檐,飞檐翘角,翼角置龙吻兽,正脊饰瓦神宝镜,分别额书“国泰民安”、“佛日曾辉”。正殿构制恢弘,梁枋饰彩绘,大门裙板雕刻“三英战吕布”、“岳母刺字”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故事,人物呼之欲出。钟楼碑廊存历代碑刻11块,有“祗园禅寺大钟原义”碑、“祗园禅寺钟规碑”,捐田碑记等。寺内出土五代纪年舍利铜塔2座;塔砖正面刻佛像,背面铭记9行,系显德五年(958)十月记,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祇园寺内碑廊中镌刻的《祇园禅寺大钟原义》 、《祇园禅寺钟规》时间为光绪十年,距今139年,住持普勤謹刊,姚江孙仰青刻,李霈书。普勤住持系曹洞宗一脉,另两人史料不详。然刊文条理严谨,书写小楷欧体,精美绝伦,刻亦手法精湛,然史查不详。祇园禅寺大钟原义阐明了佛家思想,闻钟警心,期用击钟方式停止一切恶道诸苦。而祇园禅寺钟规则体现出了现实的创新精神,而关键人物竟是萧山历史上最牛人之一汤金钊,汤文端公。萧山汤金钊,22岁举乡试第一,即称解元。三朝元老,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后调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之职。汤金钊中进士六十周年之际,清朝廷加封他太子太保衔,并赐御书“庆衍恩荣”匾额,终年85岁,谥为文端公。
道光19年(1839年),汤文端公67岁,命按事安徽、江苏、浙江。自禁烟议起,海疆久不靖。林则徐既罢,琦善主抚,复不得要领。金钊素不附和议,与穆彰阿等意龃龉。是年归乡,居住于城厢镇西门外西山草堂,正近祇园禅寺,祇园寺位于萧山县城中心以西。家国之事,亦苦江南之火灾,听闻钟声,公突发想象,“乃曰:凡逢火警,贵在速救,若得是钟,遇警即鸣,使遐迩易于周知,速集救护,其功殊为不浅。由是另加火警錐法,凡遇境內或有風警火燭等事,按方記數,即鳴東三西四南五北六,分別迭鳴,期於火息為止。公曰:禪林而出此勝舉,其功不可不嘉。乃為咨請上憲,每歲由縣給燈油銀三十兩,嗣因兵燹停止。今雖舊章,已可□循,舊款未蒙准給,宜述先德於不(泯),願待 鴻恩於將來。叢林號令,惟鐘咨始”。文端公很谦虚,认定此乃禅林胜举。光绪十年(1884年),住持普勤刊文刻石。有意思的是普勤刊了两文,刻了两块碑,一为《祇园禅寺大钟原义》,从心理层面阐述了敲钟闻钟的意义,而《祇园禅寺钟规》则从现实层面突出了钟声的另一用途——火警之用,并咨请上宪,每岁由县给灯油银三十两。惟警钟长鸣,善莫大焉!公亦暗笑,古有峰火台,今有警鈡楼矣。这也足以说明汤金钊对于消防的重视。
当然,从书法的角度,清朝有雅士之称的李霈,一手欧楷,写的精彩,姚江孙仰青刻的也好,李霈在书写时把孙仰青放在前面,一方面是礼节,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其镌刻的手法精湛,名望或在其之上。按照祇园寺在禅宗的声望,又有汤文端公的把持,为什么会选择名气不大的李霈来书写,莫不是因为其名正合火警之需,霈,大雨也,防火灭火之用。其欧体之严谨,又合禅寺钟规之范。
三
释文:
1.祇園禪寺大鐘原義》,證義曰:大鐘晨昏每一百八者,即事顯理。由是百八愚癡,聲聲喚醒;百八三昧,椎椎打就,聲須緩長者。昔誌公借梁武道眼,見地獄苦相,問何以止之?誌曰:唯聞鐘聲,(其)苦暫息。帝遂詔天下寺院,凡擊鐘,令舒徐其聲也。鳴時念誦者,《增一阿含經》云:若打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鐘聲,兼說佛咒,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又《金陵志》云:民有暴死陰司,見五木縲械者,告之曰:吾南唐先主也,為宋齊丘所誤,殺和州降卒千餘人致此。每聞鐘,暫息吾苦,仗汝歸白嗣君,為吾造鐘。民(還)具聞後主因造大鐘於清凉寺,鐫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又雲棲《崇行錄》云:隋僧智興,(居)大莊嚴寺,執掌鐘頭。大業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其妻夢夫謂云:吾至彭城病死,墮地獄中,賴莊嚴寺鳴鐘,響振地獄,乃得解脫。欲報其恩,可奉(絹十疋)。(妻)奉絹興以散眾。眾問扣鐘何(以致感),(興曰):吾扣鐘。始祝曰:願諸聖賢同入道場。乃發三下。及長扣,又祝曰: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嚴冬極凍,皮裂(肉皴),(掌)內凝血,無所辭勞。或以此故,(能冥)感獲,所祝願耳。
2.《祇园禅寺鐘規》 曰:夫鐘為功德而設,每日晨昏各鳴一百八聲。道光己亥,湯文端公見是鐘聲聞洪遠,乃曰:凡逢火警,貴在速救,若得是鐘,遇警即鳴,使遐邇易於週知,速集救護,其功殊為不淺。由是另加火警錐法,凡遇境內或有風警火燭等事,按方記數,即鳴東三西四南五北六,分別迭鳴,期於火息為止。公曰:禪林而出此勝舉,其功不可不嘉。乃為咨請上憲,每歲由縣給燈油銀三十兩,嗣因兵燹停止。今雖舊章,已可□循,舊款未蒙准給,宜述先德於不(泯),願待 鴻恩於將來。叢林號令,惟鐘咨始。上祝五風十雨,豐稔和平;下超九有十類,盡脫輪迴。(先)須默誦寶偈,然後按乘鳴之。凡逢火警,按方速叩,在斯執者,恪宜謹守,慎弗放逸,勉之。
願此鐘聲超法界,鉄圍幽暗悉皆聞。
聞麈清淨證圓通,一切衆生成正覺。
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勲酧帝王深恩,利益報檀那厚徳。
早課先緊後緩,晚課先緩后緊。
第一乘三十六椎,每椎誦往生咒一遍。
第二乘三十六椎,每椎誦往生咒二遍。
第三乘三十六椎,每椎誦往生咒三遍。
大清光緒十年歲次甲申仲春之吉,住持普勤謹刊,姚江孫仰青刻,李霈書。
癸卯二月,因浙江省书协浙江书学集成区域收入事宜,与胡兄晚闻访碑于祇园寺,见此二碑,字迹俊秀,后由萧山博物馆提供拓图,择日逐字辩认,略有字迹磨损,后请钱伟强教授点校,始见其义。祇园之中,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斯人虽去,幸碑还存,腊梅花开了忽谢。去时祇园寺正在修整,不久将重新开放,接待市民游人的观瞻。而古建筑的消防仍是重中之重,火灾隐患仍然存在于方方面面,特别是用电,燃气等引起的火灾。修缮后的祇园寺,会将石碑、拓片、文字解读等形式重新展示出来,让世人了解这段历史,时刻保持消防意识,告祇园禅寺警钟仍需长鸣。
俞国斌
联系手机:13958170586
文献资料:
[1].林正秋《 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杭州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四章《杭州古代消防治安史》。
[2].《淳祐临安志》卷六《火十二隅》。
[3].光绪《杭州府志》卷八十五《祥异》。
[4].赵庆平《杭州消防史》,新华出版社,2000年出版。大事记第22页至23页。
[5].《萧山民国档案》,杭州市萧山区档案局(馆),杭州市萧山区档案学会编。九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203页至204页,《民国消防事业》。
[6].《听100个萧山人话过去的事情》,杭州市萧山区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编。第95页蒋仲骏《萧山县城损失最惨重的火灾》。